杜仲传统用药的经验是用其皮,所以一直是伐木采皮,皮剥树死。杜仲是一种生长周期长的木本植物,一般需要15~20年才能采收树皮。自50年代后期,市场需求量剧增,杜仲资源遭到破坏性开发。到80年代后期,杜仲皮的市场混乱,价格暴涨,资源进一步遭到掠夺性采伐,有些地区己找不到能结籽的大树。
杜仲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树种,适于生长在沙质土壤和含腐殖质较多的土壤和石灰岩山地,可在pH值 4.5-8.0的土壤良好生长,海拔高度一般在300~2500m,且杜仲能耐44℃的高温,也能耐-40℃的的严寒,年降雨量1000 mm在左右的地方均可生长,因此在50年代,中国的贵州、湖南等地相继建立起几个大型杜仲国营林场,80年代又在一些地区相继建起了杜仲商品基地,从而实现了杜仲可持续利用。但由于成树资源破坏严重,种子匮乏,在大规模种植中,种子来源于少数几个种源,因而形成了大面积种源单一,遗传基础狭窄,因此杜仲种质资源的保护就更加迫切,不仅要保存一定的个体数量,更重要的是要有目的地尽可能多地保存其种内的遗传多样性。首先是收集和保护种内变异,在调查中国范围内的野生和半野生资源的基础上,收集不同自然条件下以及具有外部形态特征差异的类型的种子。其次是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确定,只有在确定了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类型的基础上,才能有效地、全面地、科学地进行保护。第三是建立促进基因重组,复状物种的迁地保护基地,建立起一个包含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的田间种质库,为杜仲创造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或不容易获得的机会,使杜仲的各变异类型置于一个开放的授粉系统中,促进其产生基因流,达到不同类型基因的交流和重组,获得适应性更强的后代。